殿试!
免礼平身之后,在礼官的指引下,各个举子在殿前的设好的案前站定,笔墨纸砚早已备好。
随即,有内宦上前,展开玉轴黄绢的圣旨,高声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自古王天下之要有三,曰道,曰德,曰功,然道莫如伏羲,神农,黄帝,德莫如尧舜,功莫如禹汤,文武此数圣人者,万世仰之不能易也。”
“朕欲究其心术之精微,其推以治,教养天下所尚,虽殊然不出乎耕桑,贡赋,学校,礼乐,征伐,刑辟之外,朕欲参其制作之会,通夫无所酌于古,将何以准于今?”
“朕承祖宗大位,夙夜惓惓于心,亦惟以古圣人之道德功自期,道德功具其一,则可称圣人矣,然伏羲,神农,黄帝曰皇,尧舜曰帝,禹汤文武曰王,其称号之所以异者,果道德功之所致乎?抑治教养有隆替而然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而已矣,何皇降而帝?帝降而王乎?”
“子大夫习之于师,而得之于己,宜无不悉,其说者矣,既承有司,宾兴而来,其具为陈之,朕将亲览焉,钦哉!”
和普通百姓预想当中的不同,殿试的策论并非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是一整道题,内容也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由皇帝选定,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国政大事,或者治国之道。
这次殿试的题目,就明显属于后者,这么长的一段话,总结下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道,德,功对于治国一道的用处,或者说的更直白些,当今之世,治国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理,才能形成盛世的局面。
应该说,这个题目非常宏大,即便是在场的衮衮诸公,也没有人敢说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但是,虽然宏大,可难度其实并不算高,相比较那些考察政务处理的题目,这种大而虚的题目,反而是好写的。
毕竟,这些士子们读四书五经,最擅长的,就是“代圣人言”。
因此,在题目公布之后,在场的士子们每个人收到了一份题目,但是却不能开始答题,而是要先跪下谢恩。
随后,天子起驾出殿,文武群臣亦随之退场,整个殿中仅剩下执事官和士子们的时候,方可就坐开始答题。
殿试的过程十分枯燥,而且时间很长,从清晨持续到黄昏,中间会有一小段的休息时间,由光禄寺送上酒饭,但是整个过程,都不许说一句话,否则会被直接逐出奉天殿。
因此,这一整日,奉天殿中基本上都静悄悄的。然而,和殿中安静的氛围不同的是,老大人们出了奉天殿,还未回到衙门,便已各自议论开来了。
天子的这道题目,对士子们来说寻常,但是,对于朝廷上的老大人们来说,却是值得仔细揣摩的存在。
“萧学士留步。”
刚出殿门,后头便传来一阵声音,萧镃转过身,只见叫住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内阁大学士江渊。
按理来说,殿试的主考官是天子,所以,一应的试卷,都应该由天子亲自过目。
但是,每次会试,进入殿试的士子,少则近百人,多则两三百人,天子哪有那个时间一一过目。
所以,便有了殿试读卷官,名为读卷,实则就是阅卷。
而且,殿试的阅卷只有一日的时间,今日殿试结束,封卷之后便要开始阅卷,两日之内,读卷官要挑选出十份左右的试卷,呈送到御前,交由天子一一审阅,最终确定殿试的前三名。
所以任务量还是十分庞大的,殿试的读卷官,因此也并不少,有足足十个人。
其中,内阁占了三个,除了首辅王翺和次辅俞士悦之外,其他人都是读卷官,剩下的七个人,六部各出了一个侍郎,加上翰林院的掌院学士萧镃,共同组成。
虽然说,十个读卷官,名义上来说并无先后之分,但是,实际上在历次的会试当中,大家都默认,翰林学士是主读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