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2. 蛇蛙南瓜子 三更合一,230w营养液……(4/8页)  木兰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吕不韦乘坐着战船威风凛凛到来,代表秦国与东瓯王商谈秦军帮忙屯田一事。

朱襄又带着秦军收拾了一次台风残骸,现在开始播种秋菽。

朱襄原本想补种水稻,但现在土壤盐碱度未知,他手中的水稻种子不一定合适;要修建能降低土壤盐碱度的水利需要大量时间,东瓯王不会给秦军这么多时间;水稻需要密集劳动才会丰收,以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恐怕秦军前脚一走,他们后脚就粗放管理……

经过以上考虑,朱襄决定补种这个时代从南到北所有底层民众的救命粮——大豆。

大豆不怎么挑土地,粗放管理也有不错的收成,也易于存放。除了豆饭口感不好,几乎无可挑剔。

现在秦军的军粮中,也有一半是大豆。

除了秋菽,朱襄在靠近内陆的平原中也种了一些水稻、小麦、粟等作物。

他没有将土豆和南瓜留给东瓯人。如果这两种作物留给他们,之后东瓯贵族藏进深山里就更容易了。

虽然东瓯人如果有心,偷偷跑来吴郡偷南瓜和土豆很容易,但习惯渔猎的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也不敢贸然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朱襄不担心他们会来偷。

朱襄种植的秋菽,就是当地人经常种植的秋菽品种。

当地的品种,肯定最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只要经过比之前稍稍精细化的管理,就算以前种惯了的秋菽,结果也会比以前多许多。

系统还没有激活的时候,他也能让赵国的平民亩产翻倍,现在也一样。

朱襄在教导农奴们种菽时,还收集了当地的水稻、粟种子。

粟不仅是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容易种植,在南方水稻产区,也有许多人种粟。

东瓯人也常常食用粟。

至于水稻,这个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了。

温州沿海平原上的原始水稻,都是耐盐碱的品种。

当南宋后南方大开发,水利发展,人力充足时,盐碱地被人工调节酸碱平衡,原始耐盐碱的水稻品种产量低,口感差,逐渐被淘汰,种上了被中原和长三角培育出来的高产水稻。

这些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就消失了,只在考古时发掘的腐烂甚至碳化稻种证明它们存在过。

依靠系统供给种子远远不足,即使工具简陋,朱襄也在着手培养杂交粮食品种。

现在趁着自己还年轻,还能四处走,朱襄收集了许多粮食种子。

两千年的粮食种子,是天然的杂交种子宝库。

朱襄购买了许多能在沿海平原上生长的稻种,回吴郡后与他手中从系统中抽出来的高产稻种杂交。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不依靠系统也能获得良种。

如果他能做出成果,就能将经验和知识总结成书传给后世,总会有后人沿着他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朱襄购买稻种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贵族将煮熟了的稻种卖给他。

以前越国这样诓骗过吴国,这个贵族可能是关于先祖的书读傻了,居然想诓骗秦国。

朱襄是亲自挑选种子,抓一把就看了出来。

他当即让人毫不客气地将这个贵族捆起来,与煮熟了的种子一同送往东瓯王宫,让东瓯王定夺。他没有跟着去东瓯王宫,继续购买种子。

朱襄选择了温州沿海平原不同地块的粮种,还准备去台州的沿海平原上再买一点。

东瓯王本来就在和吕不韦的商谈中处于下风,朱襄把人绑过来,吕不韦立刻翻脸,桌子一掀,不谈了。

“长平君对你们东瓯尽心尽力,甚至亲自下地为东瓯耕种。你们就是这么对待长平君?”

“论权力,长平君的封地比你们东瓯还大,等同你这个东瓯王!”

“论地位,长平君是举世大贤,战国四公子只配为长平君提履!”

“此事传出,天下人皆不屑与越人为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