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9. 229(二更+40w营养液加更) 刑……(1/7页)  千里江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虞虽然没提前与乔琰商定这个大将军的位置, 但此事在长安,已算得上是一件默认的事情。

长安朝廷所能够真正掌控的区域,或者说能让政令直接下达的区域, 其实只有凉州并州和关中而已。

而这三个地方都是乔琰打下来的。

若要与冀州的袁绍, 幽州的公孙瓒相抗, 要与其他的各方势力或是联合或是制衡, 乔琰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权势。

那么在刘虞坐镇中央后, 只有让乔琰手握这个权柄, 才能更名正言顺地调动起四方的兵马。

刘虞深知自己确实不是统兵的料, 对给出这份对她年龄来说有些超额的委任,也未曾觉得有何不妥。

再若考虑到正是因为乔琰的缘故他才能坐在这个皇位上,给出大将军的位置只能说是顺势而为。

但现在——

在这道宣读的委任旨意之前, 她竟先将这个大将军的权柄送出给了益州牧刘焉。

别说是正在宣旨的刘虞心腹, 就是此时端坐在上首的刘虞本人,以及刚接下了三公位置的另外几人,也都不免觉得有些吃惊。

这好像对乔琰来说并不是个有利的举动。

若此时是和平时节,天下也未曾出现这样二分的状态,甚至不需要她自己做出谦让, 其他人都会对这个委任决定提出辩驳。

然而方今情势如此,身在此地的也大多承蒙了她长安救援之情,绝不可能做出驳斥。

但很奇怪的是, 刘虞直觉, 乔琰的这番表现好像并不是因年少位高而退让。

以她当年为并州在蝗灾中的应变而选择扣押刺史的决断, 她是分得清时局缓急的,绝不会在此时做什么无意义的谦让。

他又听乔琰在此时说道:“董贼驻扎长安之际,自益州购置米粮暂缓长安短缺,已可见益州天府之国景象, 方今大敌仍为袁绍公孙瓒之流,益州可联结为友不可为敌。”

“董贼在时,刘益州为大司马,董贼已除,此位不当太低,以防为袁绍所趁。”

“然大司马之位凌驾于三公之上,总摄军政二权。那益州牧刘君郎昔年表奏重启州牧之事,已有割据之嫌,汉中太守苏固为刘君郎部将张修所换,武都郡太守之位落于张鲁之手,实不敢留大司马之名,令其行事过于张扬。故而请陛下给其大将军之名。”

刘虞从乔琰这句话中回过了几分味来。

给身在益州的刘焉以大将军名位,并不意味着要给其大将军之实。

益州的环境也让刘焉不可能将自己的势力,凭借着这份兵马调度的权柄扩展出去多少。

给出大将军之名的本质意义,只是要让刘焉不可能倒戈向邺城朝廷的这一方而已。

是大将军还是大司马,在拉拢刘焉方面的差别不大,因为邺城那边绝不可能给出一个在此之上的名头!

但有了大将军之名,要填补长安粮仓,却有了往来的理由了。

乔琰明摆着对刘焉这边的好感不高。

听闻两日前,张鲁还因徐庶和杨丰之前贸然夺取故道和散关之事,发出了一番质问。

他虽也知道这两人夺关,乃是响应乔琰自凉州进取关中的作战,但背靠后方的汉中,又必须给天师道信徒做出一个交代,张鲁还是在年底发出了这番问责。

他倒是挑了个合适的时间发难。

毕竟他所打的算盘,便是刘虞登基之前绝不会对他们这些友方势力做出什么针对。

谁知道这会儿,在这建安元年元月初一的登基仪式结束后,这件事就被搬在了朝堂上。

乔琰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昨日已对陈仓方向发出了调令,以徐元直并盖元固等人将米贼自武都驱逐出境,为防与刘益州交恶,今日便为他请一大将军位何妨。”

卢植在旁听得有点想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